據吉先生介紹,2023年6月,他在“云閃付”查詢自己的征信記錄報告時,意外發(fā)現兩條平安銀行以“貸后管理”為由的查詢記錄,時間分別是2023年1月21日、2022年6月10日。
“平安銀行查我征信時間是2022年6月份和2023年1月份,這期間我都沒有存續(xù)的花唄或信用購?!奔壬Q,其間自己確定沒有在平安銀行貸款、嘗試辦理信用卡或點擊過辦理信用卡相關鏈接。
7月4號前后,吉先生聯系平安銀行。而后他收到一條自稱“平安銀行”、但顯示是湖南地區(qū)私人手機號發(fā)來的短信。短信稱,“我行高度重視您反饋的問題,且已回復您處理結果,若仍有異議,煩請您致電95511”,但吉先生表示,自己并沒有收到處理結果。
7月10日,吉先生再次聯系平安銀行,對方表示記錄下來后會予以反饋。隨后吉先生收到平安銀行回應,表示查詢征信是因為他有花唄使用記錄。
消費者收到自稱是“平安銀行”、但顯示是湖南地區(qū)私人手機號發(fā)來的短信。
企業(yè)回應:
就上述糾紛,澎湃新聞致電平安銀行。官方客服表示,在平安銀行貸款、辦理信用卡(點擊辦理信用卡鏈接),或是使用支付寶花唄(花唄額度存續(xù)期間)、信用購、借唄,因其中有平安銀行提供的資金,所以會出現平安銀行查詢用戶征信記錄的情況。
為何是湖南地區(qū)的私人號碼給吉先生反饋情況,官方客服表示,是平安銀行工作人員的私人號碼,“可以相信”。
對于吉先生被查詢征信報告的具體原因,官方客服表示是因為客戶有花唄使用記錄。
澎湃新聞隨后從吉先生處獲悉,在平安銀行查詢征信期間,他曾使用花唄騎過單車。
社交平臺也有網友反映曾遭遇和消費者類似的經歷
與此同時,澎湃新聞注意到,多個社交平臺均有網友反映有和吉先生同樣的問題。而最后的結果都是被告知使用了花唄、信用購、借唄或是點擊了信用卡鏈接等。
此外,澎湃新聞了解到,貸后管理是指從貸款發(fā)放或其他信貸業(yè)務發(fā)生后,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結束的全過程的信貸管理,屬于軟查詢。其對于個人征信沒有影響。通常情況下,如果在銀行辦理信用卡或貸款業(yè)務,銀行以貸后管理為由查詢個人征信是正常的。
通過撥打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投訴咨詢電話,澎湃新聞了解到,如果對于個人征信有異議,可前往當地的人民銀行征信大廳投訴,也可填寫個人信用報告異議申請表。
(澎湃新聞)